![]() |
| 首页 | 协会公告 | 协会概况 | 行业动态 | 协会动态 | 会员动态 | 公平贸易工作站 | 仲裁中心 | 联系我们 | 后台管理 | |
![]() |
传统车企大举杀入,造车新势力拿什么抵御这股洪荒之力? 发布时间:2021年9月6日 10时56分
眼下,造车新势力正在急剧分化。 这边厢,头部军团已经显露出体量的峥嵘,蔚小理三家隐隐约约也有了ABB格局的气象。那边厢,不少新势力已经陷入内卷和生死存亡的关头。 如果说“造车上半场”拼的是融资、是上市、是技术、是交付;那么“造车下半场”拼的就是效率、是服务、是价值、是用户。 新势力进入改款时间 进入2021年,头部造车新势力纷纷进入到“改款时间”,理想ONE改款、小鹏G3i等纷纷登场。 它们在新品节奏上也越来越像传统汽车巨头看齐,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叠加上芯片、算法等摩尔定律加持的科技特质,造车新势力的“改款时间”也被赋予了——改款堪比换代的特殊性。 传统汽车产业就像是一头转身迟缓的大象,在智能化、新能源化时代加速到来的时候,给新势力留出了突围和喘息的战略空间。 以小鹏G3为例,在一票传统燃油车主导价值与标准的细分市场里,它就像一个异类,一个全新的物种,全面重塑了20万元级的细分市场的各项标准,一举将我们带入智能汽车时代。 彼时,小鹏G3领先传统友商一个时代。 无论是看得见的15.6英寸悬浮触控屏,还是车载独立安全芯片,无论是智能的AI语音助手小P、X-mart OS智能操作系统,还是整车OTA能力…… 当然,小鹏G3也不是一个孤本,类似的打法也在蔚来EC8、理想ONE上有所体现:蔚来EC8重新改写了40万级豪华细分市场的产品逻辑,理想ONE则在燃油与电动之间开辟了增程的“驼峰航线”。 如果要总结造车新势力上半场的胜出逻辑,那一定是——快! 只是我们不要忘了,市场在变,对手也在变,而且变得很快。 近年来,传统汽车巨头纷纷大象转身,朝着电动化、智能化快速转变。面对来势汹汹的传统车企,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新势力凭什么与传统车企PK?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答案仍旧是快!小鹏G3i依旧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通过分体式灯组的在干净型面上的布局,小鹏G3i打破了传统汽车以进气格栅和大灯为主的前脸视觉重心,用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风格,构建了智能车截然不同的外饰风格。 这与传统车企同类产品所呈现出了第一印象明显不同。比如大众ID4 X的前脸风格,依旧保留了大灯的瞳孔效应,同时进气格栅的图案化形象,也依旧在新车上得到保留,同样理念下构建的还有广汽AION Y。 单就改款这件事儿而言,造车新势力开辟出一条全新路径,打破传统燃油车改款只是设计微调的行业惯例,赋予了改款车型较大幅度和比例的设计改动。 第一性原理的不同理解 在讨论造车新势力凭什么与传统车企PK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弄清楚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之间的本质不同?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特斯拉,还是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它们都奉第一性原理为圭臬。而造车的第一性原理三家理解又各不相同,小鹏认为是智能,蔚来理解是服务,理想则朝着里程焦虑开刀。 这种不同的理解也在影响着自己的产品气质,而这个过程也构建起品牌独特的卖点。类似于宝马的操控、奥迪的科技、奔驰的舒适,蔚小理三家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而这也深度影响了各自的改款逻辑。从小鹏G3到小鹏G3i,不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智能的进化。不管是进入2.0时代的X-mart OS系统,还是骁龙820A 7nm级芯片的加持,小鹏G3i确保了自己对传统友商智能化的领先优势。 在人机交互上,造车新势力也将传统车企远远甩在身后。小鹏G3i的人机交互是用15.6英寸的液晶中控屏取代了传统的中控台,实现了人车交互维度的全面强化。而大众ID4 X的人机交互则停留在一个较为机械和传统的层面上,尤其是人机交互界面的AI设计,像极了一台传统燃油车。 或许,传统车企的迟滞并不是只是技术原因造成的,而是被传统造车思维禁锢住,无法有效构建起自己的第一性原理认知,就像诺基亚造不出iPhone。 下半场关键在价值创造 当然,改款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带有挑战的存在。不久前2021款理想ONE改款所引发的一系列风波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改款不仅需要诚意,还需要持续不断地为用户创造产品之外的价值。 现阶段,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搞电动车都不只是单纯地在开发一款电动车产品,而是在构建一个电动车使用生态。 这一点,小鹏是先行者。早在几年前,当小鹏G3投放市场的时候,小鹏就已经开始自建充电网络,并通过自建的充电网络和充电设施,结合车辆智能化装备的运用,实现了一个高效闭环的充电网络。 在这一前提下,小鹏G3i的充电效率大为提升,充电时间也大幅缩短,同时小鹏汽车还具有一定额度的免费充电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车主的用车成本。 传统车企在构建电动汽车生态上慢了不止一拍,它们的认知还是燃油车时代的思维——汽车企业只负责造车,加油站是石化公司的事儿,充电桩也是一样。 于是,我们就看到以大众、广汽、比亚迪等传统车企更多的是依托于公共充电设施,而很少自建充电网络。这一前一后的鲜明对比,便是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产品之外价值创造能力的高低对比。 在以往沉闷的产品思维制霸下,车企们总是乐于惯性的地遵循和维持市场上约定成俗的规则来造车,小心翼翼而不曾越雷池一步。这也注定了谁先第一个吃螃蟹,谁能赋予用户更多的产品之外的价值,谁就能占据先机,持续领先。(摘自:搜狐汽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