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协会公告 | 协会概况 | 行业动态 | 协会动态 | 会员动态 | 公平贸易工作站 | 仲裁中心 | 联系我们 | 后台管理 | |
![]() |
不再新增产能布点 多部委建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2年4月25日 9时49分
3月25日-27日,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召开。在26日高层论坛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就“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的主题发表了相关演讲。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不再新增新能源汽车产能 促进电池技术材料多元化 与“十三五”初期相比,2021年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占比从47%提升到78%,非限购城市私人消费的比例从40%提升到70%,这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认可程度显著提高,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显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表示,发改委将坚持全国一盘棋,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具体表现为,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区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将鼓励引导重点地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集聚发展,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产能布点。” 同时,发改委将执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加强新能源汽车违规项目清理整治,依法依规查处未批先建、批零建整、边批边建等违规行为。以及,将规范整车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退出。 巩固锂离子电池优势 在技术创新方面,林念修提到,要加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关键系统部件和基础共性技术研发。 其次,巩固锂离子电池技术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钠离子、无钴、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促进电池技术和材料多元化,建设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有效缓解稀有金属、稀缺金属资源供给矛盾。 “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同时,也要积极探索车电分离,充换电结合,电池灵活配置等新模式。 积极扩大车用芯片生产能力 在开放合作方面,鼓励中外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共创新能源汽车品牌,合作开拓全球市场。也鼓励中国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企业提升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 在应对各类安全风险方面,鼓励芯片和汽车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积极扩大车用芯片生产能力,有效化解车用芯片紧缺矛盾。其次,加强锂、镍、钴等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抓好保供稳价,加快构建开发采购并举,国内国际互济的多元化保供体系。最后是注重保障数据和网络安全。 科学技术部:布局全固态电池等技术 开展无钴动力电池等技术攻关 就“科技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方面,科学技术部副部长相里斌表示,科技创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市场化进程中发挥了核心驱动作用。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全面市场化情况下,科技自立自强也仍将发挥牵引作用。近期锂、镍等金属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缺芯”现象仍然困扰着汽车企业。“这些市场化过程中必须迈过的坎,也要求我们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未来,政府与市场将协同发力,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我们总的考虑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把市场能够自主完成的交给市场,政府更多支持基础前沿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攻关。” 一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二是重点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技术。 三是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四是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绿色能源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继续完善双积分政策 保障关键零部件供应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很多挑战。 供给质量方面,新能源汽车在质量安全、低温适应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电动化与智能化、网联化的融合发展还需要持续深化。 支撑条件方面,规模化发展所需的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能力、充换电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当前的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涨价问题需要高度关注、认真研究解决。” 稳定运行方面,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汽车芯片供应仍然趋紧。如何更好保持供应链畅通、如何优化产业链布局需要全行业认真研究。 同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汽车涉及上下游的产业众多,必须统筹兼顾、系统推进,提升全链条、全周期绿色低碳水平。 一是加强系统研究,完善支持政策体系。 二是深化融合创新,加快智能化、网联化发展。 三是保障稳定运行,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四是健全法规标准,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五是强化支撑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探索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新模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表示,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也需要城市基础设施提高网络化水平,这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内容,也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目前推行的一项重点工作。 第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二是提升城市治理的水平。 三是推动解决“城市病”问题。 第二,深入探索汽车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一是深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 二是探索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新模式。 三是推进车城数据的互联互通。 四是推动重构城市的交通体系。 五是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来源:网易汽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