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协会公告 | 协会概况 | 行业动态 | 协会动态 | 会员动态 | 公平贸易工作站 | 仲裁中心 | 联系我们 | 后台管理 | |
![]() |
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来了 发布时间:2023年4月4日 9时34分
3月28日,工信部正式公布《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制定至少30项汽车芯片重点标准、2030年制定至少70项汽车芯片标准的目标。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汽车芯片的成本仅次于动力电池,是整车成本第二高的核心部件。虽然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已经可以达到全球领先的地位,但在汽车芯片领域,国产替代之路还很漫长。 数据显示,目前主控SOC汽车芯片市场主要被英伟达、高通等垄断; 车规MCU市场的国产化率还在2%徘徊;IGBT芯片国产替代最快,但2021年仍不足25%。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随着汽车四化的发展,单车芯片需求量会从燃油车的600-700颗,增加到电动车的约1600颗。中邮证券则预测,2021年我国每年需要150亿颗汽车芯片,到2025、2030年分别有望达到250亿、300亿颗。 行业专家称,到2030年,芯片将占高端汽车物料成本的20%以上,相比2019年的4%增长五倍。 面对市场前景广阔但国产化不足的现状,行业机构和主管部门开始着手建设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 今日,工信部正式公布了《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不仅对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做了说明,还提出,到2025年,将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涵盖环境及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等通用要求,控制芯片、计算芯片、存储芯片、功率芯片及通信芯片等重点产品与应用技术要求,以及整车及关键系统匹配试验方法,以引导和规范汽车芯片产品实现安全、可靠和高效应用。 到2030年,将制定70项以上汽车芯片相关标准,实现基础、通用要求、产品与技术应用以及匹配试验等重点领域均有标准支撑,加快推动汽车芯片技术和产品健康发展。 同时还明确,汽车芯片标准体系规范对象包括汽车用集成电路、分立器件、传感器和光电子等元器件及模块。 此次发布的《建设指南》基于汽车芯片技术结构,从应用场景和标准内容两个维度搭建标准体系架构,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方法,提出了体系框架、整体内容及具体标准项目,确立了各项标准在汽车芯片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实现功能的不同,将汽车芯片产品分为控制芯片、计算芯片、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功率芯片、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和其他类芯片共10个类别,再基于具体应用场景、实现方式和主要功能等对各类汽车芯片进行技术方向和标准规划。 从《建设指南》来看,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将会有“基础”、“通用要求”、“产品与技术应用”、“匹配试验”四个部分,对四个部分进一步细分形成了17个子类。 目前,汽车芯片功能安全方面的核心国标“道路车辆功能安全第11部分:半导体应用指南(ISO 26262.11)”已报批,电磁兼容方面的核心国标“车辆集成电路电磁兼容试验通用规范”已立项,其他一大批国标和行标已开展预研工作,未来这些都将成本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电车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