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协会公告 | 协会概况 | 行业动态 | 协会动态 | 会员动态 | 公平贸易工作站 | 仲裁中心 | 联系我们 | 后台管理 | |
![]() |
中国商用车“出海”之路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5年6月26日 15时40分
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中国商用车产业正式驶入“新航海时代”。自主品牌加速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逐步从单一整车出口模式,向市场全球化、生态本土化、品牌国际化的立体格局跨越。企业间的竞争焦点也从单纯的价格比拼,转向生态协同与产业深耕能力的综合较量。
01掘金海外增量市场
近年来,我国商用车出口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增量引擎。数据显示,2021~2024年,我国商用车出口量分别为40.2万辆、58.2万辆、77万辆和91.4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70.7%、44.9%、32.2%和17.5%。这一增长趋势在2025年一季度得以延续,累计出口达24.2万辆,同比增长13.1%,持续刷新阶段性高点。
出口量屡创新高,源于我国商用车企业对技术优势与供应链体系的深度激活,更是全球化布局持续深化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商用车产业已形成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在全球市场构建起成熟产业生态并获得广泛认可。再加上全球低碳减排趋势推动,智能化电动车型需求持续升温,为中国商用车全球化发展打开了战略空间。以2024年汉诺威车展为例,超460家中国商用车及供应链参展商集中展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领域的创新成果及海外定制车型,既彰显出行业转型升级、抢占新赛道的雄厚实力,更传递出中国商用车企业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全球市场的坚定决心。
中国商用车企集体“出海”的背后,亦是国内商用车市场步入存量竞争阶段的必然选择。“从存量厮杀转向增量开拓,技术创新与‘出海’无疑是两大核心路径。”正如中国重汽相关负责人所言,对于中国商用车企业来说,与其在国内市场“内卷”,不如积极向海外拓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非洲、东南亚、中东等经济快速增长、基建活跃的地区,将成为核心增长极,为我国商用车出口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面对布局海外市场的绝佳窗口,越来越多的商用车企业开始深化海外市场布局。无论是传统商用车巨头,还是新势力企业,都将海外市场置于战略核心位置。2025年以来,中国重汽、一汽解放、福田汽车、东风集团、陕汽重卡、宇通客车等头部商用车企业在亚洲、东南亚、南美洲、南非及欧美等市场连获百辆级、千辆级订单;DeepWay、速豹科技、质子汽车和苇渡科技等新势力企业则密集推进海外交车、签约及基地建设,形成传统与新兴力量共拓全球市场的立体格局。
02向“生态扎根”进阶
从早期的小步试水到如今的战略深耕,中国商用车企业扎根海外的决心愈发坚定。在这一进程中,企业发展模式持续迭代升级,从最初的整车产品出口“扬帆试水”,到海外建厂实现“产能突围”,再到全产业链协同“出海”、构建本土化产业生态的“深度博弈”,中国商用车出口完成从单一贸易向立体生态的跨越进阶。
以传统巨头为例,中国重汽通过“技术驱动+本地化运营”模式,构建起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的跨国价值链。目前其在海外已建成29家KD工厂,经销网点覆盖90多个国家,服务与配件网络延伸至110多个国家,形成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
一汽解放则通过全球化布局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双重落地,目前其业务已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子公司及KD工厂通过属地化生产,实现决策前置与资源下沉,精准匹配当地市场需求。在“2025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一汽解放发布“SPRINT 2030”国际化战略,明确从市场国际化向品牌国际化的重心转移,推动国内外产品同步发展。
北汽福田以“GREEN 3030”战略为指引,将全球化升级为“属地生产+技术协同”模式,推进国际化战略纵深布局;宇通客车则通过KD组装的本土化合作,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技术与品牌输出的跨越,进一步巩固在客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新势力企业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全球化动能。以速豹科技为例,其海外滑板系统智能制造基地于今年3月底启动建设,计划2025年底投用,届时将为欧洲、中东等市场提供本土化解决方案。今年6月,速豹科技发布“双轨赋能”战略升级计划:一方面与海外伙伴联合开发下一代电动重卡车型;另一方面开放核心技术平台,赋能更多海外车企,形成技术输出与生态共建的双重驱动。
03价值驱动的长期主义
中国商用车企业正通过国际营销体系搭建、海外产能布局、合资合作等多维策略,推动全球化进程从“产品输出”向“生态扎根”深度跃迁。这一质变的底层逻辑在于企业摆脱“价格内卷”,转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长期主义战略,通过技术赋能、生态共建与本地化运营,在全球市场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
近年来,中国商用车国际化进程迅猛,但“出海”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指出,自主商用车品牌不能仅盯着销量增长,更要关注产品能否满足出口市场需求,以及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品牌长期可持续运营。事实上,不少企业已通过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逐步实现本地化生产与服务,这一举措不仅能规避关税壁垒、降低运输成本,还能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与产品竞争力。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生态“出海”是车企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关键蜕变,更是在海外市场扎根的核心支撑。当前,中国商用车在海外市场面临品牌溢价不足、售后服务薄弱、合规壁垒等问题,尤其在欧美高端市场的“体系化竞争”下,单一价格优势难以持续。因此,要实现从出口大国到出口强国的跨越,企业必须巩固比较优势,构建海外全价值链制造体系,在本土化营销、研发、服务与品牌建设等领域深度布局,向产业链韧性、属地化深度、技术前瞻性等维度延伸。
“高性价比是中国商用车‘出海’的‘敲门砖’,但绝非长期竞争力的护城河。”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孔震认为,中国商用车企业应塑造品牌独特性,树立高品质、高价值的形象,才能在国际市场立足。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行业增长逻辑已从“量增”向“质升”转变,出口均价提升、高端车型占比增加,均表明中国商用车正加速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中国商用车‘出海’要坚持长期主义,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走上去,通过全球战略布局与本地化运营,提升品牌‘含金量’。正是基于这一认知,企业的竞争焦点才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他说。
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布局从销量增长升维为技术、生态与品牌的综合输出,中国商用车行业将在“出海”热潮中孕育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通过与全球产业链深度嵌合、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中国商用车有望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实现从技术追随者到规则定义者的质变。(来源:中国汽车报) |
|